Duffle Bag
遠征一遍
Duffle bag,我們都俗稱為「腸袋」,大概是出於其圓筒的外型,加上袋子只得一個間隔存放物件的緣故。昔日每當世界爆發重大的戰事,軍人們都會執拾好個人行裝,然後背著一個塞滿的 duffle bag,漂泊異地,執行任務……
Duffle bag,又稱為 Gym bag,最初是專為運動、戶外活動而設的袋子設計,直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,實而不華的 duffle bag 逐成為了軍人所採用的行李袋。當時美國海軍水手以白色帆布製作 duffle bag,又稱為 Sea bag;至於英國軍人,則稱呼為 kit bag,又或者 holdall。
字面上,duffle 與 duffel 相通,起源於比利時文,Duffel 則是比利時境內的一個小鎮。而 Duffel 以當地生產的重磅布材為比利時軍方製作的袋子,都一律稱之為 Duffel bag。Duffle bag 簡單的結構以及耐用的特性,隨後更吸引到各國軍方的注意,如美國海軍最早的 Sea bag,原本只是一幅白色的帆布,後來再發展出圓筒形的袋子設計;至二次世界大戰爆發,duffle bag 的應用範圍更延伸到陸軍等單位,而軍綠色的 duffle bag ,亦即是大家最熟識的款式。
早期美國海軍的 Sea bag,只是一幅白色帆布,再紮起成為袋子
海軍水手 Sea bag 內的行李清單
陸軍的 duffle bag 主要劃分為 Type I 以及 Type II 兩個型號,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製作的 duffle bag,名字為「BAG DUFFLE TYPE 1」,圓筒形的袋子以帆布製作,袋子上縫上一個手挽細節,而手挽上則連接著一條附有金屬扣的織帶,當扣緊袋子的開口以後,織帶就成為了 duffle bag 的肩帶部分。而 Type I 最早期的型號袋身部分均縫有一個拉鏈口袋,不過戰爭期間所製作的袋子款式,都一併刪減了拉鏈口袋細節。
Duffle bag type I 的最早期版本,袋身部分設有一個拉鏈口袋
60年代中,美國介入越南戰事,當時的 duffle bag,就仍然沿用 Type I 的設定,不過袋子的底部,就用上更厚身的帆布製作,提升 duffle bag 的耐用性。然後在65至70年代期間,更有部分 duffle bag 款式會在手挽旁縫上一個設計較為簡單的 patch pocket。
60年代中期的 duffle bag,留意袋子底部的補強部分
60年代部分 Type I 的款式,手挽旁都縫上一個 patch pocket
70年代,軍方推出了 duffle bag 的 Type II 型號,袋身部分仍然沿用帆布製作,跟 Type I 最大的分別,就在於肩帶部分的設定。Type I 的設計只有一度肩帶,而 Type II 則顯變為背包一般的模式,備有兩度尼龍製作的肩帶,亦保留了原先 patch pocket 的細節。至於 Type II 在越戰結束以後就一直延用至今,期間雖然推出過改良版本,不過主要是改良金屬扣、肩帶設計等細節而已。
70年代推出的 Type II,是最常見的 duffle bag 型號
為了方便記認,士兵都喜歡在 duffle bag 的底部塗上油漆,再印/寫上單位編號以及自己的名字
踏入2000年代,Type II 的 duffle bag 更轉用了尼龍材質製作,比起舊版本的帆布更為輕巧。與此同時,時下部分軍人都會選擇自行購買其他品牌推出的行李袋,代替軍方派發的 duffle bag,當然,顏色上面仍然要合乎軍方的標準。
2003年推出的尼龍 duffle bag
軍方派發的尼龍 duffle bag 以外,部分軍人會自行購買其他品牌推出的行李袋,圖中可以見到 ACU 迷彩、Coyote Brown 狼棕色的款式
題外話,duffle bag 的另一用途,就是訓練新兵時作為負重的器具
圖片來源:米軍放出品写真館